积玉桥最浓的烟火气,藏在清晨的尚隆路里

清晨,天蒙蒙亮

早起的人们站在热气升腾的早餐店前

相互问候着“七了冇”

大家聚集在一起

边吃边喝、谈天说地

对于早餐的热衷丝毫不逊色于正餐

武汉人的一天

从“过早”开始

武汉的“过早”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清道光年间叶调元刻印的《汉口竹枝词》“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糍00粑油饺一齐吞。”,而武汉则因早餐种类繁多被称作家蔡澜称呼为“早餐之都”。

不同于广式早茶的精致、清淡,武汉的早点就像这座城市一样极具包容性,蒸煮炒煎炸一个不落,无论是外脆内软、馅料丰富的三鲜豆皮还是面香酥脆、入口绵软的鸡冠饺,都是老武汉人最熟悉的那个味。

现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汉味早点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是积玉桥街的尚隆路就如一个微型“武汉过早博物馆”,在这里,几乎可以品尝到所有记忆中的老味道。

说起武汉的美食,热干面已经成了它的代名词。说起热干面,不得不说起武汉第二届热干面比赛中一举夺魁的罗氏热干面。

师傅弹出筋道有劲的面飞快下入锅中,碱面在沸腾的锅中快速变熟捞起,师傅精准掌握各种调料的用量,最后淋上一勺醇香芝麻酱就大功告成了。

拌面是美味入口的最后一步,在武汉拌热干面都不叫拌,那叫ben惹干面,筷子趁热动(类似捅的动作)进去,搅拌-翻滚-捞起-吹一口热气,动作一气呵成,食客们一般都会搭上一杯现打豆浆,一瞬间注入灵魂。

美食街的尽头是一家三鲜豆皮摊,师傅现做现卖,店里放着动感欢快的音乐,食客们都在锅前翘首以盼,平底大锅热油后倒入由大米和绿豆混合制成的豆皮浆,后将提前打好的蛋液涂抹均匀,待蛋液凝固后再次重复之前的步骤,油绿的葱末均匀铺洒,将糯米饭整齐铺上压实,最后将炒熟的三鲜臊子撒上,卤汁瞬间渗入其中,师傅精准拿捏时间,只见他双手握住锅的边缘,轻轻往上一颠,金黄的豆皮就呈现在大家眼前,光是色泽就让人食欲大开,不一会的工夫,一锅就售罄。

牛师傅牛肉面也是尚隆路“排队王”一般的存在,不大的店面满满当当都是人。

走进店里,浓浓的肉香扑面而来,锅气升腾起伏,软烂入味的牛肉铺满,喝上一口热汤,汤头味重辛辣,辣后回甜,这便是老武汉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口中放入一块被牛肉汤煮入味的萝卜,最后再挑起一筷充分浸入汤汁的面,每一口都是对味蕾最高的尊重。

鸡冠饺是武汉的特色小吃,顾名思义因其形状如鸡冠而得名,面香酥脆,入口绵软。

如果想换种口味,不妨来试试永华烧梅,因为在武汉话里把麦的发音是“me”,所以,“烧麦”二字便被翻译成了烧梅。

武汉的烧麦包裹着紧实喷香的糯米,放入重料胡椒粉,香菇丁,酱肉块丁,肉香在热气蒸腾中将内馅紧紧包裹,回味悠长,一般烧麦的底部会铺上天然的稻香须子,这样蒸出来的馅料润皮不破不粘,散发着清香,喝上一口红花茶,瞬间去油解腻。

纪录片《早餐中国》里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之上,一直都流传着风味的故事,无论置身繁华闹市,还是深居乡野陋巷,世上的滋味就这样流转于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

晨光初现炊烟起

尚隆路上车水马龙

人们为了生活在路上奔波行走

品种丰富的早点是他们的生活慰藉

是武汉人一天朝气蓬勃的开场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每一个普通的清晨

都在这些过早中酝酿出人生百味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