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武汉市提出,
努力实现营商环境排名
进入全国城市前十,中部城市第一。
为深入贯彻市级指示精神,
武昌区提出,
争创武汉市营商环境最优城区。
一年来,
武昌区对标营商环境先进地区,
坚持问题导向,
深入查找营商环境短板问题。
刀刃向内
减流程、减时间、减材料、减成本,
努力提升满意度,全区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 高楼林立的武昌城区。
“奋进新时代,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大家有多大干劲,武昌就有多大变化;大家有多大热情,武昌群众就有多大感受。”12月18日,武汉市武昌区召开区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会上,区委书记刘洁的发言掷地有声。
今年5月,武昌区在武汉市率先成立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作为武昌区新一轮机构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事业单位,旨在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企业发展和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政府与企业、人才之间的双向沟通联系;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企业和人才服务体系。
“我们既要当好其他职能部门的‘店小二’,也要做好企业人才的‘娘家人’。”该中心负责人说。挂牌半年来,围绕“企有所呼、我必有应”,加快构建为辖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线上线下服务工作体系,以及针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若干痛点和难点问题,该中心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系列工作,助力武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围绕热点 克服难点 解决痛点
武昌全力打造企业和人才服务“升级版”
12月24日召开的武昌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武昌区提出,要增强定力信心、逆势加压奋进,努力让全区的产业更高质、生态更友好、人民更幸福,全力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首位之区”。
今年以来,武昌区“以改革优化环境,着力打造全国政务服务最优和营商环境最好城市”精神为指导,全域发力吹响优化营商环境总号角。
在此背景下,武昌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围绕热点、克服难点、解决痛点,在企业、人才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搭建起一座集沟通、协调、统筹等功能于一体的桥梁,全力打造企业和人才服务“升级版”。
找准定位
做好企业和人才服务“金牌店小二”
作为武昌区最年轻的事业单位,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优化武昌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初心,努力找准角色定位,全面推开企业和人才服务工作。
一方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先后赴深圳南山区、福田区,以及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学习调研,对标先进找差距。
另一方面,在区内积极走访各类园区、基地和重点企业,将该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打造成政府联系企业的“出口和入口”,服务企业的“前台和总台”。
▲ 今年5月,武昌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正式挂牌。
自挂牌以来,该中心企业发展科已经走访了区内超过30家重点企业,上门听心声、解诉求、建台账。把企业办事流程不畅的“病历”转变成工作的方向。
不仅如此,围绕“企有所呼、我必有应”的热点,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还探索构建出《武昌区企业和人才服务工作体系框架》。一方面以“企有所呼、我必有应”为宗旨,构筑交流沟通无障碍的线上服务双通道。另一方面以“创建最优营商环境城区”为目标,构建立体化无盲区全覆盖的线下服务工作体系。
“线上有人应,线下有人盯。”该中心负责人说,半年来,服务企业和人才的线上线下双通道已经成型。线上,服务对象可以通过创新武昌APP提交资料、完成预审,也可以通过“企呼我应”平台提交个性化需求,5个工作日内,就会得到回复,做到“有问必答”。
整合资源
当好政府部门“共享管家”
“要让企业和人才办事只进一个门。对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来说,没有什么做不了,做不了就去协调,这才是‘共享管家’的职责所在。”
该中心成立后,具体承担政府与企业、人才之间的双向沟通联系和全方位兜底服务工作,同时负责统筹管理武昌区创新发展和人才服务基地。
该中心负责人认为,能否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聚集各方要素。是决定企业和人才能否在武昌区找到获得感的前提。“一方面要承接、管理、使用好相关资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对基地平台空间的运营管理方案进行完善和提升。”
▲ 武昌着力打造“企业和人才服务直通车”品牌。
该中心负责人介绍,过去武昌区服务企业和人才的政府资源相对分散,对外没有统一“接口”,导致办理相关业务需要多次跑动,对办事人来说,体验有待提升。
“企业和人才的服务实现‘一盘棋’,不仅有利于盘活政府资源,也有助于办事效率显著提升。”上述负责人说。通过梳理流程、统筹规划,中心对内成为区里各职能部门的共享管家,对外则成为服务企业人才的保姆。打造一站式服务,让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范围无盲区。
设立在“V+合伙人”大厦一楼的政务服务区,整合了多种功能,充分体现了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共享管家”的应有之义。
“通过设立政务服务区,中心通过穿针引线的形式,打通了办事人、政府职能部门、中介机构的全流程全要素服务。”该中心负责人说。
在这里,不仅能够实现大学生落户、企业开办注册、非公党建、投融资等多项服务,专门设置的一台自助政务服务机还能为办事人提供查询医保、社保、公积金、行政许可信息等近百项服务。如今,来一趟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区,就能解决企业运行的绝大多数后顾之忧。
凝心聚力
擦亮服务企业和人才“武昌名片”
如果将武昌区政府各职能部门比作一滴水,只有大家汇合在一起各自发力向前,才能形成滔滔不绝的“营商环境大好江河”。
按照单位核心职责,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动对接武昌区委、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重点围绕企业、人才需求,抓好多部门联动服务,印制发放企业和人才服务联系卡,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推介及专业培训活动,着力打造“武昌区企业和人才服务直通车”品牌。
今年7月,武汉大众口腔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找上门,寻求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协调解决企业开办过程中的多项难题。
连锁登记、集中纳税,税收优惠、税收返还、专业技术职称晋升……企业负责人打包提出6大领域诉求。中心企业发展科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诉求,关系到区行政审批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局等数个职能部门,如果全部交给企业自行办理,至少要花费2到3个月时间。
接到大众口腔的请求后,中心企业发展科工作人员前后跑动10余次,仅用时1个多月,就为企业解决了绝大多数难题。大众口腔负责人在写给工作人员的感谢信中说:“武昌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的创新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值得点赞。”
“明年我们将自我加压,对中心的运行提出更高要求。”中心负责人说,通过半年时间运行查漏补缺,各项机制相对成熟。未来将持续重点提升服务范围,同时推动武昌区创新发展和人才服务基地提档升级,为武昌区创建全市最优营商环境城区持续赋能。
短 评
用“店小二”精神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土质好不好、肥力足不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指出,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要“服”得优,服出便利和品质。要落实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当好“金牌店小二”。
政府是政策制定者与市场治理者、服务者,企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健康的市场秩序能否建立,与政府、企业二者之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密切相关。
作为服务型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相关职能部门就是服务企业的 “店小二”。必须秉持“政府部门做好服务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的自觉意识,从企业的“需求侧”出发,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武昌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积极主动地优化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店小二”精神,是对构建新型政企关系的有益探索。
政策好、平台好、环境好,千好万好都缺不了服务好。只有一以贯之落实“店小二”精神,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才能解决企业开办、运营、退出各环节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才能助力武昌建设新一线城市“首位之区”,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武昌担当。
优化政策兑现流程 打造“334”运作模式
创新发展和人才服务彰显武昌特色
近年来,武昌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专门在“V+合伙人”大厦1楼至4楼,投资建设了武昌区创新发展和人才服务基地〔武汉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武昌)〕。
作为管理方,如何确保将基地打造出产业发展政策宣传和兑现的前沿、政务服务与业务培训的阵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孵化成长的摇篮?
武昌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给出的答案是:围绕武昌区委、区政府“红色引擎+五线推进”总体工作部署,优化政策兑现流程,创新提出“334”运作模式,统筹推动武昌区创新发展和人才服务工作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
▲“黑马城市学院”对武汉职业学院学生进行双创培训。
优化兑现流程让企业更有获得感
武昌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企业服务“专员负责制”,形成“一门式”企业诉求解决工作闭环,让企业“有事找得到、找到办得好”。开展企业服务直通车系列活动,加强产业政策宣传推广,提速申报、审批、兑现流程,变“企业寻找政策”为“政策对接企业”,确保80%以上政策适用简易程序,兑现时限压缩至15天以内。
针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政策兑现不够快捷的痛点问题,中心对现行兑现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形成了《武昌区重点产业发展政策兑现流程》。明确将现行的政策兑现流程调整为按照企业或人才对应可享受的具体政策事项,分别采用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实施兑现工作。
该中心企业发展科工作人员介绍,政策兑现,尤其是补助、奖励款的申请和发放,对一些中小企业顺利发展尤为关键。过去,一个程序走下来需要半年时间,而且无论金额大小,流程和渠道几乎一样。企业着急、部门无奈。如今,针对不同企业,中心实行分类服务,规模大小、金额多少各有不同,流程、渠道也不尽相同。
该中心负责人介绍,经过半年多来的实际操作,80%申请事项可按简易程序通过部门会签核准形式办理,办理时限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并可实现常态化受理、审核和资金拨付;20%左右的申请事项需按一般程序通过区领导小组会议核准形式办理,可通过加大提请会议审核的频次,将办理时限控制在30个工作日以内。
创新运作模式让运转更高效
武昌区创新发展和人才服务基地,是武昌区双创活动及企业人才服务的综合平台。在该中心的统筹管理下,基地每年协助区委、区政府及创孵机构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招企引智工作,同时围绕服务对象做好以企业项目落地、人才引育为主题的政策咨询、创业孵化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及市场化专业服务。
该中心负责人介绍,要让创新发展和人才服务打上“武昌烙印”,关键要在运营管理上求新求变,这是基地“334”运作模式创立的初衷。
⭐第一个“3”,是指政府、市场、社会构成的三大主体。只有促进三大主体多元互动,才能打造出枢纽式平台,承托创新发展和人才服务。
⭐第二个“3”,是指三大服务,即承接政府的公共服务、承接市场的租赁服务、承接社会的自治服务。在确立三大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心聚集资源的优势,起承转合对接各方需求。
⭐“4”是指四大功能区:一楼是政务服务区,引入政务自助服务和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结合“创新武昌”线上平台,为辖区企业和人才提供便捷服务;二楼是黑马加速区和创客展示区,展示当下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三楼是活动实践区,通过举办双创活动促成人才交流、项目洽谈、资本对接、成果转化;四楼是能力提升区,一方面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存在的问题提供能力提升课程,另一方面引入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入驻。
自今年9月以来,武昌区企业和人才服务中心通过创新发展和人才服务基地,引进了国际公益学院武汉中心和武昌区健康创新发展研究院两个高层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同时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45场,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2场、高层次人才猎聘会5场、人力资源管理或企业管理培训活动37场、投融资对接会1场。
武昌区政府引进的“黑马城市学院”也在11月开启第三期学员招生授课,在此之前的两期培训班,已经为武昌区110余家企业家进行能力提升培训服务……
【编辑:蔡婉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