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青年是文化的传承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明确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理念,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荆楚大地打造“青春荆楚行”思政育人品牌,探索形成“党建引领、文化服务、专业实践”的传承创新模式,有效破解高校思政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文化传播与青年需求错位等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以党建引领锚定思政航向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将荆楚红色血脉与文化根脉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引导青年学子将理想信念与文化传承同向而行。一是追寻总书记足迹,弘扬三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学院在黄冈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开展“微党课”活动,邀请抗美援朝老兵袁先仁讲述停战协定签署瞬间的故事,让大别山精神可感可触;在荆州分洪纪念碑前,实践队员聆听荆江分洪工程英雄史诗,体悟抗洪精神;在武汉走访武昌方舱医院旧址与智苑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的抗疫社区),以“老照片+ 新访谈”挖掘抗疫故事,诠释抗疫精神。二是深挖红色资源,激活文化基因。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富矿”。学院联动湖北省博物馆、红安县档案馆等单位,挖掘《大别山日报》及红安籍报人郑位三创办进步刊物等红色报刊史,引导学生从“铅字里的初心”中读懂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传统,理解红色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三是构建联学机制,深化价值引领。为打破思政教育的“校内闭环”,学院积极联动武汉革命博物馆、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开展党组织联建,通过“实地探访+现场研讨”的形式,开展“红色 City Walk”等研学解。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深入中小学、社区开展宣讲30余场,覆盖群众超2000人次,让红色文化从“历史档案”走向“青年心田”。
二、以文化服务赋能地方发展
学院立足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引导青年学子以专业能力服务文化传播,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一是深耕地域文化,讲好荆楚故事。依托新闻传播专业技能,“青春荆楚行”实践团队足迹遍布湖北17个市州,用镜头、文字、音频记录荆楚文化:在襄阳探访非遗工坊记录“襄样”漆器当代创新,在随州炎帝故里直播拜谒大典传递华人“同根同源”认同,在潜江曹禺纪念馆以“戏剧+影像”解读《雷雨》家国情怀,在恩施马坡茶园直播土家族茶文化,累计采集素材超100项、整理文字20余万字,形成的荆楚文化资源图谱为地方文化IP开发提供参考。二是守护长江文明,讲好生态故事。学院组建“江音·C+”计划智慧行动队,在武昌江滩开设“青禾”流动课堂,发放《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宣传手册》1000余册,覆盖市民超5000人次;在巴东县开展“江豚保护”主题活动,以绘画、非遗剪纸引导青少年树立生态意识;聚焦长江流域文化传播,通过“实地调研—内容生产—公众传播—政策反馈”的闭环模式,打造新型传播矩阵,获2025年“绿色长江,青春护航”长江大保护社会实践立项。三是激活非遗活力,推动创新转化。团队运用AI、4K影像等技术赋能文化传播,在秭归屈原祠策划“骚坛诗魂”沉浸式体验,让学生通过包粽子、诵读主动探索端午文化;创作《青春荆楚行》系列短视频,相关作品在学习强国、人民网等主流平台播放量超百万次,推动文化“破圈”传播。
三、以专业实践深化育人实效
学院以专业赋能构建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实现从“文化认知者”到“传承参与者”再到“创新引领者”的蜕变。一是打通“一体化”运作。建立“课堂教学—实践锻炼—成果转化”体系:在《媒介融合》《可视化传播》等课程设置“荆楚文化传播”课题,组织学生带着专业任务深入文化现场实践;推动学生作品服务地方,如恩施籍学生“女儿会”影像素材被当地文旅部门采纳,形成“学习—实践—服务”良性循环。二是构建“双轮驱动”机制。强化思政与专业协同:设计“红色记忆”“长江文明” 等主题实践线路,将思政融入场景;以专业课程为支撑,将文化实践成果纳入考核,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要求提交荆楚文化采访稿,培养学生“懂文化、会传播、能创新”的复合能力。三是创新“三维赋能”模式。从资源、教育、项目维度发力:资源数字化方面,联合17个地市州县级融媒体中心收录1.2万条文化素材,建立荆楚文化资源库;教育场景化方面,设计“红色剧本杀”“非遗体验营”等沉浸式项目;项目个性化方面,推出“青春为家乡代言”计划,鼓励学生立足乡土创作。学生团队多次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优秀团队,多名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等。
未来,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知行合一为导向,以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引领,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文化传承实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勇毅前行,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永续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李瑶曦、那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