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字于心间,见大城之担当

当“重”字成为一座城市的关键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汉字的九个笔画,更是一种在时代坐标系中重新定位的自觉。这座英雄之城正和千万个平凡但不普通的武汉人将这份“重”字从殷殷嘱托化为生动实践,从肩头责任化为脚下实践,从宏伟蓝图变为街巷烟火。

武汉的“重”是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的共鸣。首先源自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天然的地理禀赋。九省通衢,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辛亥首义,在这里打响了结束封建帝制的第一枪。这座城市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敢为人先”的勇气与通达四方的开放。长江汉水在此交汇,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更赋予了它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战略地位。

然而,新时代的“重”,更是一种主动的担当与历史的自觉。当国家赋予武汉建设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时代使命时,这座城市的“重”便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它不再只是地理位置的被动承受,而是要在国家发展的宏伟棋局中,成为一枚关键落子,通过自身的优势转化与能级跃升,辐射周边、联动区域、撬动支点。从“一城之武汉”迈向“支点之武汉”,这其中的“重”,是使命之重、责任之重,更是关乎发展全局的战略之重。

立意高远,在于格局。武汉所谋,绝非一城之得,更是如何将科教、区位、生态“三大优势”转化为现实胜势,并成为撬动区域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杠杆。这需要“牢记嘱托建支点”的顶层智慧,更是在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的“龙头”担当。

科教优势的转化,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自然一跃。武汉坐拥百万在校大学生、众多国家级实验室与科研院所,这是最富集的“金矿”。但如何让论文里的构想变为车间工厂的工艺,让实验室的样品成为市场的商品?武汉重点突破,通过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生态,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光谷的崛起,正是这一转化的最佳诠释——这里不仅是光纤光缆的重镇,更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集群优势,让“武汉智造”闪耀世界。

区位优势的转化,是从“交通枢纽”到“要素磁场”的能级跃迁。大武汉的交通优势不言而喻,但新时代的枢纽经济早已超越单纯的物流与人流。且看武汉如何依托“超米字型”高铁网、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国际航空港,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更重要的是,它正从一个物理意义上的“通道”升级为集聚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的高能级“平台”,从而重塑武汉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权重。

生态优势的转化,是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郑重承诺。坐拥长江百湖,武汉生态家底丰厚。但“保护”与“发展”从来不是单选题。在长江大保护中展现担当,从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到流域综合治理,这不仅是守护一江清水,更是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同时,武汉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发展低碳产业、循环经济,将优美的生态环境转化为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新兴产业的独特竞争力,让“湿地花城”成为最具潜力新的增长极。

落脚接地,在于温度。一座城市的“重”若不能最终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幸福,那么再“重”也是轻。武汉的“重”在于将宏大的“支点建设”叙事巧妙地落于细微的民生关怀,让“高远”接了“地气”。这份“重”是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新机遇,是脚下不断延伸的地铁线路,是“口袋公园”里的欢声笑语,是“学子留汉”的广阔舞台。当千万市民因为城市的发展而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时,这座城市的“重”,就真正有了沉甸甸的价值和意义。

大城重塑其“重”,是使命,也是福祉。武汉的实践清晰地证明“重”并非负担,而是压舱石和动力源。它源于历史的积淀,成于时代的召唤,显于优势的转化,最终归于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上,武汉正以“重”字在心的敬畏与担当,迈出如磐的步伐。这步伐,连接着三镇热土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汇聚着千万市民的智慧与力量。

(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团队、中共武昌区委社会工作部 杨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