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爷爷让你们吃太饱!”
一句弹幕、一条评论,看似调侃,实则沉甸甸。它像一面镜子,照出网络时代的思维的碰撞,但同时也照出这片土地上最硬核的底气。因为有袁隆平和无数农人、农科工作者,我们把饭碗端在了自己手里。今天,当联合收割机再次滚过金黄的稻浪,我们有必要收起戏谑,认真听一听稻穗低头时的耳语。粮食充足来之不易,粮食安全是国之为国的脊梁。
别把“吃饱”当成理所当然。三十年前,不少农村孩子见过父母为一张粮票排队的焦灼;今天,超市货架米面成山,外卖软件米饭一点就到。时空的反差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粮食,似乎天然就长在那里。可事实上,全球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地缘冲突一响,多国立刻限制粮食出口。历史反复证明:饥饿是最古老的战争武器,也是最狠的制裁手段。袁隆平院士之所以让中国人永远怀念,就因为他让不再惧怕饥饿,“手里有稻,心里不慌”。
耕地“非农化”一寸,危机逼近一步。江南某县曾用“稻香”主题做旅游广告,转身却把千亩永久基本农田划成民宿停车场;华北某市高喊“项目为王”,一季度就占用补划指标五千亩。这样的举动表面看是发展,实质是透支。18亿亩红线不是抽象数字,而是14亿人每天三顿饭的“保底存款”。任何一次侵占农田,都是对未来口粮的透支。别忘了,耕地一旦硬化,就像时间不能倒流,再砸钱也换不回那一层有生命的沃土。
农民不富,农业不稳,粮食安全就是沙上高塔。“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这句网络话虽刻薄,却道出“谁来种田”的真实焦虑。粮食要安全,先得让种粮的人安全。要有持续合理的收益,有稳定体面的生活,有社会尊重的目光。倘若都认为“种一亩稻不如送十单外卖”,倘若农资价格一涨再涨、粮价却常年横盘,再动听的口号也留不住青年。农业是慢变量,但政策不能慢半拍: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保险,把数字农业、订单农业、冷链仓储铺到田头,让农民在键盘上也能“锄地”,这才是给粮食安全上“长效险”。
科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时速。袁隆平团队的第三代杂交稻双季亩产突破1600公斤,耐盐碱水稻在寒地示范成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把1亩地当1.5亩用……每一项突破都在跟人口结构、耕地缩减、极端天气赛跑。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仍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种业“卡脖子”清单尚未清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种子攥在自己手心里,需要一代代“袁隆平”接力。让实验室与田埂只隔一条小路,让数据与秧苗同步拔节。
敬畏从一粒米开始,节约是最朴素的稻穗低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1/3食物被浪费,中国餐桌环节也占到其中相当比例。城市自助餐厅里,整盘整盘的米饭倒进泔水桶;高校食堂,咬一半的馒头与快递盒混装。浪费的不只是粮食,还有背后灌溉的水、施用的肥、运输的油、排放的碳。古人敬天惜福,“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今天,我们至少可以做到:点餐不“眼大肚子小”,聚餐不“面子第一”,吃不完主动打包,让“光盘”成为最潮的国风。
把“吃饱”的调侃变成“稻念”的行动。对孩子,多上一次“田间课”,把课堂搬到稻浪里,让他们看过稻穗灌浆,再来背诵“粒粒皆辛苦”。对青年,把“三农”实践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让“新农人”成为和公务员、互联网一样酷的职业选项。对企业,鼓励互联网平台设置“节约提醒”,用红包激励“光盘打卡”;支持连锁餐饮把剩食通过公益渠道转化为爱心餐。对地方政府,建立“粮食安全一票否决”硬杠杆,对突破红线、弄虚作假者终身追责;同时把农业投入强度列入高质量发展考核,除了“GDP英雄”也让“粮食英雄”站C位。
袁隆平离开我们已三年,人们仍在微博、抖音给他留言:
“爷爷,今天我又吃了两碗米饭,真香。”
朴素的话语,是最深情的纪念碑。让我们把“吃太饱”的调侃热梗变成一种反思,把每一次碗边的低头,当作对土地、对科学、对农人最庄重的致敬。端牢中国饭碗,不是写在文件里、喊在口号中的抽象目标,而是你我每一次点餐、每一次投票、每一次职业选择的内心考量。
稻浪滚滚,饭香阵阵。愿我们都能成为低头的那株稻穗,因为懂得,所以敬畏;因为敬畏,所以笃行。
(作者:武汉市武昌区经科局 陶茂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