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发臭虾仁”事件看校园午餐:安全与美味本不该是单选题

“妈妈,今天的虾仁炒蛋是酸的。”上海一位小学生的一句话,掀开了绿捷公司为16个区500多所学校日供50万份午餐的“遮羞布”——样品检测显示虾仁腐败变质,企业却先狡辩“含沙”,再被公安以涉嫌刑事犯罪立案。当“营养餐”变成“风险餐”,公众再次追问:校园午餐如何才能既安全又美味?

安全是底线,不能靠事后“灭火”。臭味不是一天形成。家长多次投诉绿捷“油炸猪排复炸”“冷冻肉保质期540天”,却直到孩子呕吐才触发调查。事后突击检查虽必要,但事前透明监督更关键。12月1日将实施的《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给出解题思路:必须接入“互联网+明厨亮灶”,加工全程直播;禁用长期冷冻肉制品;每餐双人留样48小时。“技术+制度”早一步,风险就能降一阶。

美味是刚需,不能只管“熟了就行”。“18元一份,不如路边12元盒饭”——家长吐槽背后,是“重指标、轻口感”的招标逻辑:只要营养数值达标,色香味可以凑合。结果学生“用脚投票”,剩饭剩菜率高达30%,营养再均衡也白搭。建议由家委会、校医、工会组成“食堂管委会”,早上验来源,中午测农残,开饭前组织“盲测打分”,口味不过关直接淘汰。把“学生满意度”写进合同,厨师自然有动力把胡萝卜炖出肉味来。

让市场“有竞争”,让家长“能投票”。上海“臭虾仁”事件暴露的深层问题是“隐形垄断”——一家公司供应500多所学校,背景雄厚,中小餐企难以入局。缺乏竞争,安全与美味都会打瞌睡。湖北、浙江等地已试点“AB餐”制度:一所学校至少两家供应商,每周线上比菜单、比评价,月末家长扫码投票,得票低者自动出局。用市场化手段引入鲶鱼,才能激活企业的“厨德”与“厨艺”。

校园午餐不是简单的“煮熟—装盘—送达”,而是一条关乎成长、关乎信任的民生供应链。上海“臭虾仁”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安全与美味从来不是单选题,只要制度前置、竞争入场、数据赋能、家长参与,孩子们就能吃得放心,也能吃得开心。愿每一次用餐铃响,孩子们打开饭盒,里面飘出的不再是异味,而是让人胃口大开的“烟火气”。

(作者:武汉市武昌融媒体中心项菡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